□通訊員 歐陽麗仙 楊靜
當年濯濯童山,如今蒼翠欲滴。彌渡縣寅街鎮面積為3.3萬畝的東山面山曾是光禿禿的石頭山,如今一排排青花椒、一列列石榴樹,把東山裝點得一片綠意盎然。這樣的改變,是近年來寅街鎮按照“產業發展生態化,生態建設產業化”的思路,以“黨支部+龍頭企業+農戶”模式發展特色林果種植取得的成果。目前,全鎮特色林果種植面積達2萬余畝,走出了一條“荒山”變“金山”的綠色發展之路。
項目牽引治好“土地病”
2015年以來,寅街鎮整合資金3080萬元,先后在東山片區實施土地整理、退耕還林、小流域坡耕地水土流失綜合治理、高效節水灌溉等項目,坡耕地治理度達到80%以上,灌溉覆蓋率達到90%以上,有效治好了“土地病”,夯實了東山片區產業發展基礎。
“過去,天干的時候廣種薄收甚至顆粒無收,雨水多的時候則連土帶莊稼都被沖走?,F在多好,梯田修起來了,土地越種越肥,種出來的軟籽石榴又大又甜,收成相當好!”寅街鎮栗樹村村民李丕紅開心地說。
龍頭帶動種好“試驗田”
在發展特色林果種植過程中,寅街鎮積極探索“黨支部+龍頭企業+農戶”的發展模式,引進龍頭企業,由各村黨支部牽頭先行先試,帶動農戶以每畝500元的租金流轉土地,發展軟籽石榴種植580余畝、青花椒種植1160畝。同時,請企業為群眾無償提供種植技術培訓,提高農業組織化程度。
目前,彌渡縣眾鑫果業有限公司在寅街鎮流轉土地種植的突尼斯軟籽石榴,年產量600噸左右,產值300多萬元。大理椒源種植有限公司2020年在寅街鎮流轉土地種植的青花椒今年已掛果,預計產值將會突破300萬元。
黨群互動走好“致富路”
寅街鎮栗樹村實施“坡改梯”等土地治理項目后,有380戶農戶通過流轉土地每年可獲得土地租金80多萬元;有110多名村民在企業就近務工,年人均務工收入達2.4萬元;有70多戶農戶通過培訓學到技術后自己種植軟籽石榴、青花椒700多畝,每畝收入比原來提高2000元以上。
“由于‘坡改梯’會導致原有土地面積變小,剛開始很難推進,我們就以黨總支牽頭、黨支部協作、黨員帶頭的方式分片包戶開展群眾協調工作,終于完成了土地改造。如今,‘坡改梯’帶來的好處,讓群眾樂了‘心窩子’,鼓了‘錢袋子’。”回憶起項目建設初期的情形,栗樹村黨總支書記畢玉坤感觸頗深。
掃一掃在手機打開當前頁